“老铁粮铺-夹皮沟小快乐_东北特产口粮”/

东北的士族在唐朝时期有多狠?敢叫板皇权,牛不牛

发布时间:2023-12-29发布人:管理员浏览:151次

古代历史中,士族发展最迅猛的时期,应该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,那时候的士族不受控制的发展,影响极深,甚至在东晋时期,皇上都要看士族的脸色行事。

士族的.jpg

甚至当时著名的琅琊(今临沂)王氏士族还被赐予“赞拜不名,入朝不趋,剑履上殿”的特权。什么意思?上朝时候赞礼官称呼别的官员都是直呼姓名,但是对人家不能直呼姓名,只称呼官职;入朝不趋就是说上朝别人都疾步快走以示对皇上尊重,人家就不用,慢悠悠走的,不用卑躬屈膝;至于剑履上殿,这就厉害了,进入皇宫上朝见皇上,不用脱掉鞋子,还可以佩戴长剑。长剑是什么,那在古代是主要武器!可见,士族的影响力在当时有多大。

古代士族.jpg

特权可不只是这些,在孙恩、卢循之乱和侯景之乱后,南方士族有不少落魄了。然而,北方士族直到隋唐时期的影响力依然非常强大,比如著名的“关东士族”,即所谓“五姓七宗”:博陵崔氏、清河崔氏、陇西李氏、赵郡李氏、范阳卢氏、颍阳郑氏、太原王氏。

士族.jpg

关东士族有多牛,看看势力和地位就知道了,李世民册封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就可以看出——关东士族占据了15位,那些影视剧中耳熟能详、高频出镜的英雄比如房玄龄、尉迟恭、秦叔宝、程咬金都是属于关东士族的成员,可谓满朝文武,近半属于关东。

宰相.jpg

这还不算呢,势力大,眼光就高了,甚至这些士族连皇族李氏都看不上,皇族想给女儿招个驸马爷,士族都得装病推辞。唐文宗曾跟宰相十分悲愤的吐槽:“我家二百年天子,顾不及崔、卢耶?”。

士族虽然势力影响巨大,但却是皇上眼中钉,肉中刺,打破士族的影响和垄断,一直是皇族的努力方向。

但士族玩的是圈子文化,顶级的和顶级的玩,次顶级的和次顶级的玩,像关东五姓这种顶级圈子,是很注重团结性的,他们彼此之间通过联姻等方式结成紧密关系,轻易不与其他家族通婚,最大程度上保证他们所掌握的各种资源不流失。举个例子来说,出身清河崔氏的崔浩在北魏早期红得一塌糊涂,后来因为卷入“国史案”而被灭了族,好在清河崔氏与众多顶尖士族有着错综复杂的姻亲关系,在他们的帮助下方才快速回血,重新跻身豪门。

豪宅.jpg

而且在朝纲上的影响,也不是皇上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,甚至说,皇族都不一定熬过士族,据相关史料所载,赵郡李氏在唐朝时期共出了17名宰相,其中包括与商鞅和诸葛亮等名相齐名的李德裕。博陵崔氏虽说在唐朝时期出的宰相比赵郡李氏少2人,不过其中有参与神龙之变的崔玄暐,为李唐的兴复立下了大功,待到中晚唐时期,时人称博陵崔氏的第二房为“士族之冠”。由此可见,士族在唐朝时期虽然稍有没落,但影响力依然巨大。

古人.jpg

从隋朝时期开始,为了制衡士族的影响力,推出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,而进入大唐盛世后,有队这个制度进行了优化细化,形成了完善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。所谓三省,即尚书省、中书省和门下省,所谓六部,即礼、吏、户、刑、兵和工部。三省六部制相比于早前的九品中正制来说,对岗位分工无疑更加具体化,仅三省就将以前宰相的审议、决策和执行三项核心权力进行了分割。而士族的核心利益支撑点,一般都是宰相的位置。所以让士族之间彼此牵制消耗,减少对皇权造成的威胁。

科举.jpg

但是科举却进行的不是特别顺利,科举制是当时寒门子弟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,但初期的科举制,赶考的却还是以士族家族的子弟为主,因为当时科举的门槛很高,普通的老百姓根本上不起学,更别说寒门子弟了,连吃饱饭都成问题,更何谈读书,也就出现了寒门子弟只能苦读圣贤书,而士族子弟从小就能接受最高端的教育的场景。

直到武则天上位,科举的门槛进一步降低,士族与寒门之间方才有了一轮洗牌的机会,比如影视剧中常出现的狄仁杰,就是武则天一手提拔上来的非士族子弟。

太原狄仁杰像.jpg

综上所述,关东士族虽说在东晋时期不如那些南渡士族威风,可他们并未停步不前,相反,他们在纷乱的环境下养出了比南渡士族更有生命力的韧性。即使到了隋唐时期,即使遭受了各种打压,可他们依然不至于彻底熄火。另外,唐朝是比较兼容并蓄的王朝,虽说对士族有一定的打压,可并不是说非要灭了士族。

可见,中国古代饱尝士族干政之毒害,愿国泰民安,天下苍生幸福安康,关注老铁粮铺,品正宗关东烟风味。

上一条: 没有了!
下一条: 没有了!